更新:2025-08-09 23:37:33
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热度暴涨武汉股票配资,无论是智元机器人反向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还是它石智航、星海图等新秀密集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都昭示着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火热追逐。
7月18日,在春晚上以“机器人扭秧歌”节目爆火的宇树科技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很可能年底前递交上市申请。而本周最大热点,莫过于在科创板排队受审两年零三个月的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股份”),被安排8月8日登陆上交所上市委审议会议接受上市委员们的裁决。
节卡股份主要从事协作机器人整机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招股说明书显示,2024年,节卡股份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2.8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为-227.82万元,勉强称之为盈亏平衡。
不过,公司早前曾预测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5.55亿元,整机销量上升至8590台,但是实际收入和整机销量分别仅为4.00亿元和7462台。叠加2025年1-6月营业收入为1.74亿元,较去年同期(1.67亿元)增加715.05万元,但是扣非归母净利润降至-2233.64万元,亏损程度较去年同期(-773.00万元)翻了几倍,节卡股份持续经营能力和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存在较大争议。
此外,公司不仅多项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采和委托加工,还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完成部分研发工作且从其处受让多个专利,并且上海交通大学10名教职工成立的公司持有节卡股份10.53%的股份。因此在前两轮审核问询中,节卡股份自产能力、技术来源和独立研发创新能力被连续追问,闯关科创板能否成功堪忧。
撰稿/朱之焱
编辑/杨墨含
2024年业绩远不及预期,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收入不到2023年两成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节卡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2.81亿元、3.50亿元及4.0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0万元、-3567.93 万元及-227.82 万元。虽然公司2024年亏损大幅收窄,但营业收入增速也明显放缓,2023年和2024年,节卡股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4.50%、14.55%。
根据申报材料及首轮问询回复,节卡股份曾预测2024年营业收入将达到5.55亿元,整机销量上升至8590台,2022-2024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约为40.60%。但是事实情况,公司2024年营收仅4亿元,较目标值存在1.55亿元较大缺口,整机销量为7462台,比预计数量低了1128台,而2022-2024年营业收入的实际复合增长率为19.42%,仅达成一半。
真实经营情况与预测大幅背离,不仅会使交易所对节卡股份信任度、信心值有所下降,在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更是严厉要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重大事项提示”“风险因素”部分,补充披露其“目前水平与相关预计指标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相关预计可能无法达到的风险”。
招股说明书显示,协作机器人整机业务不仅是节卡股份的核心收入来源,也是公司盈利的主要贡献者。报告期各年,该业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77.24%、73.23%、93.63%,该业务毛利占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比例分别为86.85%、81.13% 、95.33%,2024年均超过九成。
与之相应的是,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2024年收入及毛利占比大幅下降(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据悉,节卡股份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包括自动化产线业务和集成设备,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便是自动化产线业务,2014年至2017年陆续开拓了多个战略客户,并预见到相关领域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然而2024年,机器人系统集成销售收入仅1368.00万元,不到2023年(8037.20万元)两成,销售占比也从此前的超20%降至3.42%,毛利更是不到400万元,占比降至1.84%。难道是“老本行”业务缺乏竞争力了?
在二轮反馈意见中,交易所在“核心技术”版块发出的相关询问中,一度质疑自动化产线业务的技术先进性,要求公司说明将该项业务收入纳入核心技术产生的收入是否准确合理。
对此,节卡股份回复称其自动化产线业务具备技术先进性,“协作型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工件精准作业技术”项目曾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是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又补充披露,未来自动化产线业务将作为整机业务的支撑,收入规模及占比存在下降的风险。
看起来,自动化产线业务大概率已是“明日黄花”。
需要关注到的是,报告期各年,节卡股份期间费用支出分别为1.23亿元、1.91亿元及2.12亿元,占各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81%、54.68%及52.84%。期间费用组成中,销售费用金额最高,占各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72%、27.96%及24.16%,另外,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16.47% 、18.45%、19.21%,管理费用占比分别为13.37%、14.07%、13.99%。
从这里能分析出,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五成以上,是公司2024年营收达4亿、毛利率超50%,但是扣非归母净利润却为负数的主要原因。
从三项费用来看,砍掉了销售费用,营收规模必受掣肘,而研发是竞争力根基,相关投入较难降低,看起来可以缩减的只有管理费用了,但这涉及一众管理人员薪酬待遇,关系到企业经营稳定性,也较难大幅调控。据此来看,节卡股份期间费用金额和占比很难降低,未来实现盈利的最佳路径就是扩大营收规模。
然而目前,协作机器人行业处于冲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时期,同质化竞争严重,厂商们纷纷采取价格战方式。自2008年,丹麦优傲公司推出首款可实现量产应用的协作机器人产品UR5; 2013 年至2015年,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以及库卡等百/千亿规模的工业机器人头部厂商也陆续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发布产品;2015 年至 2019 年,节卡股份、遨博、艾利特、越疆、达明等国内厂商陆续推出了自主品牌的协作机器人产品。
一旦未来行业内竞争加剧,抑或采取继续降低价格等消耗策略,节卡股份营收和利润规模恐怕不容乐观。因而两轮审核问询中,上交所不仅担忧公司核心技术先进性,也对节卡股份的持续经营能力抱有疑虑。
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采和委托加工,科创属性含金量堪忧
资料显示,协作机器人的三大关键零部件分别为控制器、伺服系统、谐波减速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上交所就曾对节卡股份关键零部件及芯片较多为外采的情况提出质疑,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具备核心零部件及核心环节的自产能力,是否对第三方存在重大依赖、是否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
据问询函回复文件,节卡股份的谐波减速器为外采,伺服驱动、编码器、控制器的SCB/PDU控制板为自主研发和委外加工。尽管公司在回复中进一步表示,是因为生产环节附加值较低,所以将主要工序交由供应商完成。但是,上交所并未信服。
在二轮审核问询函中,再次发问节卡股份“是否对相关供应商构成重大依赖”“是否具备核心零部件及核心环节的自产能力”(下图)。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对此,节卡股份列举了同行业可比公司关键零部件、芯片对外采购或委外加工情况,说明其存在相关情形符合行业惯例,对供应商不构成重大依赖。
不过,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为包含多种软硬件的集合,节卡股份能够独立完成的研发和生产环节主要为总体设计、总装、测试等。显然,节卡股份难以自行生产伺服系统和控制器。
具体来看三大核心零部件,(1)谐波减速器和芯片是外采;(2)伺服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伺服驱动、编码器、伺服电机,其中,伺服电机为外采,伺服驱动为自研和委外加工,仅编码器是自研自产;(3)控制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工控机、SCB/PDU等电路板,其中,工控机为外采,SCB/PDU等电路板为自研和委外加工。
总体来看,仅伺服电机的编码器是由节卡股份自研自产,但是该部件事实上也并非完全由其独立生产,招股说明书中明确表示编码器“部分为外采,部分为自主设计码盘和读头等零组件,并经委托加工后,自主组装测试”(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也就是说,包括芯片在内的四大核心零部件,两项为外采,两项为整体自研,生产则以外采和委外加工为主。节卡股份无法独立生产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工控机、芯片中的任一项。
综合以上实际情况,节卡股份对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完成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就标榜为“整体自研自产”,是否偏离实情,过分夸大?
科创板经过六年的深化改革,对核心技术先进性、生产自主可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核心零部件依赖于外购,则较难对底层参数、基础设计进行精确辨识、调优并修改,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技术成长性均将受到限制。
而在第二轮审核问询中,交易所另一关注事项就是节卡股份是否具备独立研发创新能力。
截至2024 年12月31日,节卡股份从上海交大继受知识产权的情况包括:(1)4 项专利曾为上海交大所有,公司自上海交大继受取得;(2)3项专利曾为公司与上海交大共有,后转为公司单独所有。
节卡股份不仅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了两个联合研究中心,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及达成了委托研发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学10名教职工于2013年投资设立的上海交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投资入股了节卡股份,截止目前直接持有节卡股份10.53%的股份。
独立研发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先进性武汉股票配资,是科创板对拟上市公司的硬性要求。2024年营业收入仅达成预测七成、期间费用支出极高的节卡股份,若想得到监管层认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进一步释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2024十大正规配资平台_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_十大杠杆炒股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