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3-21 23:17:31
看股票的平台
一次,高瓴又提前行动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
编辑|张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 月的一个傍晚,北京市大兴区一家高济百康药店内,店员正低头刷着手机。这天是周六,这家十余平米的药店,偶尔有周边社区的居民进店买药,零星地有几单外卖订单。"现在大家都用电商买药了,生意大不如前。"店员坦言。
就在月初,一则有关这家连锁品牌药店的传闻,在行业炸开。据《健闻咨询》报道,高济健康与上海医药、华润医药等众多潜在买方就并购事宜进行过接触,但并未达成实际交易,潜在买方给出的价格离价格预期差距较大。
高济健康是行业曾经的"野蛮人",由高瓴资本在 2017 年成立。一入行就疯狂"买买买",仅一年多时间,就斥资百亿元并购,突破了万店。当时一心堂、大参林等成立数十年的头部传统连锁药店,门店数量还在三五千家量级。
两三年之后,"万店"成为药店连锁行业的核心竞争点,为了提前撞线,并购也就自然成为常规武器。从某种层面上讲,这跟高济健康等"资本玩家"的入场有很大关系。疯狂的时候,药品零售圈流传这样一句话:卖药的不如卖连锁药店挣钱。
高济健康讲了个不一样的故事:按照高瓴资本过去产业投资的方法论,高济健康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药品销售平台,还包括太多行业中还没有覆盖的商品、无法提供的服务和尚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基于药品大众且刚性的需求,药店连锁具备成为"新商业体"的基础要素。
只是作为最早的探路人,高瓴资本和高济健康无法完成对这传统又庞杂行业的改造。几年来,高济健康频繁更换管理层,内部新零售和传统药店的两个体系始终无法融合。有业内人士曾对《中国企业家》总结,企业的问题再叠加行业内卷,造成了高济健康如今的"边缘化"。
从 2022 年开始,高济健康就屡次传出将要上市的消息。2023 年 10 月,传闻高济健康和券商提出的预期估值为 400 亿 ~500 亿元区间。高济高管曾对外的口径是"年营收超过 200 亿元",彼时四大药店连锁中市值最高的是益丰药店,市值 320 亿元,中报收入 107 亿元,预计当年营收超过 200 亿元。
当时不少股民由此推测几大民营连锁药店估值也有上升空间,但在此之后,投资者对其关注度明显减少。
针对此次卖身传闻,高济健康和其背后的操盘方高瓴资本未做更多回应。记者询问了公司及数家高济药店工作人员,都未获得有效信息。
今年 3 月 7 日是高济健康成立八周年的日子,官方账号发布的文章中提到,"医药零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政策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
他们还写道," 2025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复制零售"神话"
2022 年中,老百姓大药店成为首个迈入"万店"的上市连锁药店。其集团总裁王黎当时表示:"从 0 到 5000,我们用了 18 年;而从 5000 到 10000,我们只用了 3 年。"这家行业"活化石"的发展历程极具代表性,行业竞速前半段是马拉松,后半段则是百米冲刺。
从某种层面讲,扣响"扳机"的正是高济健康。
实际上,在它没出现之前,国内连锁药店整合一直都在进行中。曾有业内人士总结,药店第一波整合期发生在 2004~2014 年,当时并购的主角是海王星辰、国大药店等,整体步伐相对平缓。第二波则是 2014 年后,益丰、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这四大连锁药店上市公司为主体,并购多数发生在其 IPO 前夕,本质是"冲业绩"。
当时几大巨头各自有"地盘",也少有跨省涉足异地市场,甚至"万店"可能都不是紧迫目标。但高济健康和背后高瓴资本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决定进入药店零售赛道之初,高瓴资本就派出了创始合伙人易诺青"挂帅",担任高济健康董事长。据媒体报道,在高瓴资本成立之前,易诺青便与创始人张磊是同事,他还是高瓴资本"在医疗大健康领域股权投资的灵魂人物"。
媒体引用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高济健康计划拿出 300 亿元来做连锁药店并购。最初 2 年,就已花掉了大约 200 亿元。公开资料显示,通过全资收购或控股并购,仅一年时间其旗下药店数量便突破 12000 家,年营收超 300 亿元。
打"快仗",就是要子弹充足。在高济健康疯狂扩张的 2018 年,行业单笔收购金额动辄达到十几亿元,市销率接近 2 倍,相比之前的收购价格直接翻倍。
就在同行还未反应过来时,高济健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成了全国排名第一的药店连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四大上市连锁药店直到 2022 年才先后步入万店规模。
高瓴资本如此看重这门生意,有其决策背景。
孵化高济健康时,正值高瓴资本密集投资医药。在 2018 年高济商业伙伴战略峰会上,高瓴资本创始人、CEO 张磊表示,"高瓴坚定看好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也具备充分的资本持续长期地投入。"
2020 年曾有媒体统计,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药零售等领域累计投资了 160 多家企业,其中国内企业超过 100 家。总投资金额超过 1200 亿元,投资企业总市值超过 2.5 万亿元。
在那个阶段,高瓴资本也对"全国网络"这个模式有执念。大消费趋势下,在投资京东上得到巨大回报的高瓴资本,坚信传统零售业有很大改造空间,让渠道更智能,会让其投资标的受益匪浅。
比如在 2017 年控股了百丽国际,高瓴资本要将这家原本受到电商冲击、转型失利、无奈私有化退市的鞋服品牌,重新打造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时尚鞋服集团,并称将获得" 3 倍回报"。
当时全国鞋服连锁品牌中,在规模、线下流量和全产业链实力上,能比百丽国际强的几乎没有。之后高瓴资本调动了超过 120 人的数字化投后赋能团队进入百丽,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革。后来高济健康举办活动,还邀请百丽高管现场分享数字化转型的经验。
类似的经验还发生在名创优品、蓝月亮、格力这类渠道能力超强的企业。这些经验构成了高济模式的底层逻辑:资本开路并购整合,数字化重构运营效率。这也是高济健康快速推动全国范围内并购的核心原因。跟其他药店连锁从做一家店开始,慢慢扩张完全不同,高瓴资本更想要的是一个能承载大规模产品销售的网络,而不是一家健康成长的药店连锁。
在高瓴资本的设想下,零售药店应该对标更广阔的市场。
2018 年 2 月,在一场合作上,时任高瓴资本董事总经理、高济医疗总裁陈刚描绘了这样一个新故事,"医药零售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已经初步建立规模、成功上市的四大连锁,也不是有着新业务模式的医药电商,更不是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而是目前行业中没有覆盖的商品、无法提供的服务和尚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
陈刚认为,在国民健康服务提供环节当中,目前覆盖最广、渗透最深的医药零售门店,其主要业务和职能仍然只停留在商品销售层面,甚至商品销售能力还落后于传统零售企业,距离行业所倡导的"向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健康解决方案"的目标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些痛点正是医药零售行业存在的机会,也是高瓴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的前提。"
魔法失灵
第一阶段的闪电战结束之后,高济健康就迅速停下了"买买买",进入深度整合期,以推进药店新零售的蓝图。
原有高瓴资本派驻高济健康的一些高管在结束了并购任务之后,就逐渐淡出了。高济健康先后引入了牛和义、李波等一批新的高管。公开信息显示,牛和义是药店老兵,曾在大参林医药股份集团多年担任执行总裁一职。在 2019 年初的战略峰会上,牛和义以高济健康首席运营官的身份登场,2020 年,牛和义开始担任高济健康总裁,全面负责线下药店业务,主要从系统、供应链和组织架构三个抓手对公司进行改造。
李波则是百胜中国前首席营销官,主导肯德基在全国的品牌运营,于 2019 年 11 月加入高瓴资本成为合伙人,负责健康护理类业务。后来,李波以高济医疗 CEO 的身份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当时药店行业对这个"野蛮人"并不了解,有从业者甚至戏谑"请了一个卖炸鸡的来管药店"。但从设置的高管架构来看,高济健康既补齐了传统药店体系的成熟管理者,又添加了可能带来变量的零售思维。
接近高济健康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济健康相当于两个独立团队并行。牛和义涉及大量药店的消化,行业此前鱼龙混杂、财务规范弱,收回来的药店存在很多漏洞和隐患。而李波则更多探索落地新的商业模式,严格执行高瓴资本的零售改造计划。
外界看来,这两个团队"不相融",分化严重,这甚至导致了并不算好的终局。
从 2019 年开始,高济健康开始向外部展示改造结果。
据官方的描述,它独创了特慢病管理模式,开创了国内首个长合约权益计划,并开设了诺华全国唯一患者关爱俱乐部、正大天晴全国唯一"抗病毒 + 抗炎症"合并用药项目、AZ 全国唯一 COPD 早筛试点项目、GSK 全国唯一用药监控项目四大业务试点。当年,高济健康的特慢病业务业绩同比增长 40%。
之后,高济健康旗下逐渐发展出多品牌,包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高济健康 Pro ";提供医疗服务的"高济互联网医院";作为专业药店的"高济药店""高济特药专业药店";提供到家服务的"高济药急送"等。
高济健康对外强调,要通过科技赋能,打通线下线上药店一体化服务,以及提供互联网医疗、特慢病管理等多场景服务,实现"医 + 药 + 健康管理"的闭环。
这跟传统药店连锁的商业模式有着本质区别。传统药店主要依靠会员管理运营店边社区,通过储值绑定会员,但这都基于药物销售来进行,不需要对消费者做定制化服务。
而在高济健康的规划中,人是唯一核心,收入来源虽然也主要是靠药,不过要通过数据更了解用户,为其提供从医疗服务到健康管理的完整服务,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表现。
2023 年 5 月,这家公司完成更名,从"高济医疗"变为"高济健康",公司表示,这是因为相较于"医疗","健康"是个更广阔的概念。高瓴资本还为高济健康买下了具有保险经纪牌照资质的公司,如果再加上保险业务,那就有机会在医院体系外,建立一个药店版的"联合健康集团"。
该集团是美国的医疗服务巨头,后端连接了覆盖全美国的医院、医生、药品、护理等全流程医疗服务,前端向个人和企业提供商保产品,医疗数据、药品、资金完全实现了闭环,去年营收超过 4000 亿美元,当前市值超过 4400 亿美元。
离场?
就在高济健康内部整合阶段,行业也反应过来,进入了快速集约化阶段。
2022 年,老百姓大药店以 16.37 亿元收购湖南怀仁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71.9643% 股权,健之佳以 20.74 亿元收购河北唐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00% 股权,这些交易屡次打破国内药店并购交易纪录。至 2022 年年末,老百姓、大参林、益丰药店三家接连突破了万店规模。
当时很多药店企业认为高济健康不懂药店。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医药行业有自己的江湖。"大连锁和药厂之间的博弈是相互的,它是找优质客户而不一定是大客户,最初高济犯的错误就在于看不上医药行业的人。业外的人管战略,业内的人管执行,这才能搭配好。"
在他们看来,直至现在,高济健康也并没有探索出区别于传统药店的差异化服务"新模式"。在用户运营上的尝试,对药店坪效价值不大,还是要依靠传统的盈利模式。
但事后看来,这些经营超过 10 年的连锁品牌也没有做得更好。快速扩张之后,行业迅速内卷。2023 年,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的单店坪效均有所下降。
到了 2024 年,几家上市公司也面临业绩承压。2024 年度业绩预告,一心堂扣非净利润预计 2.5 亿 ~3.5 亿元,同比下降 52.22%~65.87%;国药一致为 4.97 亿 ~6.96 亿元,下降 54.59%~67.58%;健之佳为 2.63 亿 ~2.76 亿元,同比减少 65.91% 到 69.15%;漱玉平民预计全年扣非后净利润亏损 1.1 亿至 2.1 亿元。
刚起速的大连锁纷纷"踩刹车"。在 2024 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大参林宣布门店网络策略从扩张之战进入到加密之战,将暂停新省份的进入,并进一步加强商品及门店网络规划的精细化管理;老百姓则表示要降低新店开店速度,退出部分长尾市场,以降本增效。
多数传统药店的"自救"还是商品导向。比如在药店增设新鲜水果零售和批发、食用农产品零售、病人陪护服务等业务。有媒体报道,漱玉平民与大树医药合作开设"大树漱玉",布局"新型药店",目前处于筹备阶段,除 OTC 产品,还涉及奶粉、孕婴、健康生活品等。也有像一心堂、健之佳等药店探索"药店 + 诊所"模式,强化慢病管理。
但效果都不算显著,不少行业人士很"焦虑":前几年的大扩张,导致市场饱和,一半的店铺运营困难,面临出清。
高济健康也不避讳行业的压力。此前公司将 2023 年明确为二次创业元年,在 2023 年半年度经营管理会上,李波提到:高济健康各业务要坚持"横向开疆拓土,纵向创新有价值的服务",在未来 5 年通过"自建 + 加盟 + 并购"三轮驱动,实现公司持续快速扩张。此前,发展加盟不是高济健康的战略重点,这还是第一次被当成战略提出。
高济健康也一直在寻求上市的机会。2022 年底,牛和义就曾公开透露出公司的上市意向。2023 年,也有报道称公司将赴港上市。2024 年,相关消息再次浮现,但这家公司始终未曾递表。
2024 年 7 月,高济健康再度传出一轮高层人事调整,牛和义和李波双双"下课"。新任 CEO 由龚建军接任,他此前只负责高济健康的华东区域业务。
或许药店本就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性感"。现在传出或被卖身的消息看股票的平台,这对于拥有无限野心的高瓴资本和高济健康来说,或许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只是这样一个选手离场,对于行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2024十大正规配资平台_全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_十大杠杆炒股平台观点